股票加杠杆方法 苏州工业园区:以绿色孵化创新,赋能企业ESG竞争力
谈到“零碳园区”“区域ESG实践”股票加杠杆方法,苏州工业园区是绕不开的范本。苏州工业园区通过ESG战略规划、绿色低碳实践、绿色金融创新、智慧化管理、精准招商引资等多方面实践,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园区绿色转型提供坚实支撑。
近日,苏州工业园区城市发展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苏州工业园区的ESG实践思路与阶段性进展,为园区企业发展奠定良好氛围。截至目前,苏州工业园区发布园区级的ESG行动方案、为企业搭建ESG公共服务平台做ESG免费自诊断、发布全国首个经开区层面ESG白皮书来构建本土化的ESG评级体系……为企业绿色转型打造基石,构建企业国际竞争力。
200多题问诊企业ESG
助力外向型经济
当ESG水平成为衡量企业出海竞争力的基准线,苏州工业园区通过搭建生态、提供趁手工具箱,赋能园区企业。
在苏州工业园区的ESG公共服务平台,企业可以免费对自身ESG“竞争力”进行在线“诊断”,以“标准诊断”为例,企业根据平台上细分出的39个行业、200多道细项问题,评估企业的ESG治理水平。
“让企业了解自身ESG工作相较于基准线处于怎样的位置,然后匹配企业所需要的服务,精准对接。”苏州工业园区城市发展研究院ESG研究中心副主任顾问徐蓉说。
苏州工业园区以外向型经济为发展路径,汇聚了众多面向全球的制造业企业的生产基地和供应链企业。2024年进出口总额达6914.3亿元,实际使用外资19.9亿美元。
“长期以来,园区企业收到大量客户发来的ESG相关审计要求,而ESG标准不明确、缺乏实践基础,是企业共同的挑战。”徐蓉表示。
苏州新建元城市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苏州工业园区城市发展研究院负责人吴学军表示,在ESG战略规划方面,苏州工业园区致力于将ESG理念融入区域发展的各个层面。
一方面,园区发布多项政策文件,为ESG工作提供了方向和保障,涵盖绿色服务、企业社会责任服务、数智化管理等领域。另一方面,为推动ESG理念落地,园区打造ESG公共服务平台,帮助企业提升自身的ESG管理水平。
2024年3月,《苏州工业园区ESG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和《苏州工业园区关于推进ESG发展的若干措施》正式发布,明确到2025年,全区ESG产业规模将超650亿元,较2022年增长超50%;到2030年,集聚一大批引领前沿的ESG服务机构、世界一流的ESG应用人才,成功探索一批ESG应用实践的先进经验,在全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在探索本地化的ESG评价体系方面,苏州工业园城市发展研究院在2024年12月发布了面向区域的ESG评价标准《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境、社会、治理(ESG)评价通则》,其中设置了39个基础指标和14个特色指标。“在指标体系设计中,我们充分考虑了如何与GRI、ISSB、TCFD等国际标准接轨,同时在指标体系中纳入了制度与机制创新、法治建设与安全、国家战略支持情况等相关指标,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国情特色和园区的产业特点。”徐蓉说。
例如特色指标在社会维度设置的“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公益活动资金投入”等二级指标,以及在治理维度设置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守信激励主体占比情况”“数字园区治理建设情况”等二级指标,充分体现了ESG评价体系结合本地实践的生命力。
三步走赋能绿色转型
精准对接金融服务
在推动ESG理念落地的背景下,如何让园区助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吴学军认为,核心工作分三步走。
一是实现政策引领与制度保障。通过制定明确的政策框架,促进企业践行绿色低碳理念,为企业提供方向指引。2025年伊始,《苏州工业园区工业企业绿色低碳发展2025年行动计划》发布,提出到2025年底,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碳排放完成“十四五”下降目标,保持国内先进水平,分布式光伏并网容量超过480兆瓦,累计创建市级以上绿色制造荣誉企业超过150家,建成一批近零碳产业园、(近)零碳工厂,形成一批ESG实践经验。
二是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企业运营的源头减少碳排放。例如园区内企业神彩科技为苏州生态环境局打造的污染防治协同平台,覆盖全市约8万家排污单位,实现污染治理全流程智慧监管,降低企业能耗约30%以上。外资项目如大金全球研发中心采用零能耗大楼(ZEB)设计,整合20余项节能技术,年能耗较国家标准降低约23.6%,并实现能源自给。
三是发挥先行企业引领作用。如苏州新建元等园区国企正积极开展低碳国际合作,引入先进理念和技术,这为园区企业提供了更多参与国际实践的平台和机会,共同推进零碳示范项目。此外,园区企业如友达光电,在苏州工厂端建立了ESG委员会,将ESG管理流程落地到地区层面。
另外,园区ESG公共服务平台将纳入金融机构与绿色金融产品库,为有信贷需求及ESG管理需求的企业提供便捷的融资渠道。“我们积极尝试打通信息壁垒,赋能绿色金融。”吴学军说,园区将在后期引入可持续信息核查鉴证机构,对企业的ESG信息披露进行权威认证,这更有利于金融机构进行绿色项目筛选,企业资质审核,以及进行ESG风险管理。
同时,园区正与金融机构合作,积极推进可持续信息核查鉴证体系制定及可持续金融创新产品原则与应用指南的开发,并在中后期试点跑通可持续金融创新业务,为园区绿色金融探索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硬支撑+软服务”双轮驱动
助力高质量发展
吴学军介绍,园区以数字化基建与绿色发展为重,打造“硬支撑+软服务”双轮驱动模式。
在“硬支撑”方面,苏州工业园区构建全国领先的5G网络基础设施,已建成超5000个5G基站,并推出“智能制造伙伴计划”,联合200余家本土服务商为企业提供“智改数转”全场景服务。而绿色低碳、ESG发展的政策规划与服务,以及园区打造的创新智慧管理平台,则体现了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软服务”。
苏州工业园区围绕“2+4+1”产业体系,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发展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纳米技术应用及新材料、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新能源及绿色产业四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服务业。2024年,园区落地罗氏诊断、强生创新中心、博世新数据中心等重大项目,生物医药集群综合竞争力全国第一;纳米技术产业规模达800多亿元,占全市集成电路产值近70%。
在加强产业链生态协同发展方面,苏州工业园区推动龙头企业与中小微企业结对,如成立新能源及绿色产业质量创新联合体,聚集专家资源库,为产业链提供质量诊断、标准研制等服务,推动质量优势从龙头向全链延伸;同时,支持跨领域协同创新,如智慧能源研究中心联合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入驻超10个科研团队攻关新能源技术,形成智慧电网示范项目,建设长三角境外投资促进中心,推动近50多个“走出去”项目与海外技术、返程投资联动。
如今,作为园区综合性咨询研究机构,苏州工业园区城市发展研究院以战略智库、资源枢纽、创新实验室三重角色,驱动产业升级与城市发展融合,推动苏州工业园区经验向全国复制股票加杠杆方法,形成了包括江苏南北共建示范区标杆(苏宿工业园区)、西南绿色低碳经济枢纽(苏贵产业园)、“一带一路”产能合作桥头堡(霍尔果斯自贸区)等标志性成果,构建南北协同、低碳转型、跨境联动的区域合作范式。